工具箱中文网
工具箱中文网 > 皇兄何故造反? > 第467节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467节

 

果不其然,面对朱鉴明褒暗贬的话,天子的脸色也隐有冷峭,但是,他老人家仍旧什么都没有说。

相对的,倒是底下的余俨的神色一滞,一时竟没有说出话来。

倒不是被朱鉴驳倒了,而是觉得荒谬。

不错,太上皇的确是两岁多就行了出阁礼。

但是,当时的情况,谁不清楚?

彼时,先皇登基数年,始终没有皇子降生,方得一子欣喜若狂,加之当时的孙贵妃,如今的孙太后又是宠妃,迫不及待的,先皇就将太上皇册封为了太子,次年就举行了出阁礼。

但是这二者岂可同日而语?

当时的太上皇出阁,更多的是仪典性质的。

出阁礼是行了,府官也备置了,但是实际上,太上皇仍养在宫中,直到五岁左右,才真正的开蒙读书。

以至于当时的很多大臣,对此都颇有非议,觉得先皇逾越礼制,操之过急,折腾的朝廷上上下下都不安宁。

更不要说,如今的情况,太子殿下之所以要出阁,是为了蒙学。

要是备置了属官,那么每日所学必然要加入政务,而一旦加入政务,就像语言所说的,三岁的孩子,又能懂得什么国家大事?

朱鉴此言,明显就是在胡搅蛮缠。

余俨愣怔了片刻,正欲反驳,然而这个时候,殿中却又站出来了一人,道。

“陛下,臣亦以为,太子既然出阁,自然当备属官,纵然殿下一时不预政务,但是为储本计,朝廷总要早做准备。”

大理寺卿,杜宁!

谁也没有想到,第二个站出来发声的三品大员,竟然会是这位。

要知道,大理寺卿虽然在官职上,只比六部侍郎稍强一些,但是,杜宁的身份有些特殊。

他是翰林清流出身!

尤其是在高谷,彭时,商辂等人接连被贬之后,翰林出身的官员,在朝中越发的稀少了。

但是就算在稀少,这支势力在朝中依然地位不低。

一是因为,翰林清流本就是士林当中的顶层,第二则是因为,翰林一脉,在朝中还有一位中流砥柱。

工部尚书,陈循!

于是,不少大臣立刻反应过来。

如今的翰林院,虽然是萧镃执掌,但是,从萧镃上任之后,朝廷连一届会试都没有举办过。

所以,理所当然的,萧镃在翰林院中,事实上没有属于自己亲自提携起来的门生。

而下一次的会试,恰恰便是这个年后。

作为朝廷的官员储备库,翰林院最重要的一个职能,就是为东宫储备人才,换句话说,东宫如果这次能成功备府,那么陈循一系的清流势力,将是得利最大的。

这个机会,稍纵即逝。

如果说这次东宫没能备府,那么最迟要迁延到四五年以后。

到那个时候,会试至少举行了两届,翰林院有了新鲜血液涌入,在萧镃这个新任学士的主持下,东宫属官的金贵位置会最终花落谁家,可就说不准了。

余俨的心中一惊。

他没想到,这件事情不知不觉,竟然成了清流一脉之间的博弈?

抬头一看朱鉴,却见对方脸上带着笑容,平静的看着他,怎么看怎么带着一丝得意……

俞次辅被迫窃取了胜利果实

和余俨一样,反应到如今交锋的真实双方的,自然不少。

于是,无数或明或暗的目光,都落在了最前端的工部尚书陈循身上。

面对着这神色各异的注视,陈循倒是老神在在的,并无丝毫异样。

他既然敢做,自然不怕被人看出来。

在众臣的眼中,陈循是一个饱读诗书,稳重谦逊的大臣。

但是事实上,只有真正和这位老大人确确实实共事过的人,才会明白,陈循其实是一个谨慎中透着一股闯劲儿的人。

当初内阁新晋成立,他为了举荐阁臣的权力,和王翺发生冲突,甚至敢在经筵之上,给这个新任的首辅难堪。

其后,在内阁的状况并不明朗的情况下,又敢毅然脱离内阁,转任排名不那么靠前的工部尚书。

刚一到工部当中,在并不熟悉实务的情况下,敢于接下修筑大渠这样重大的工程。

该激进的时候,陈老大人从不犹豫。

但是,激进归激进,他只是敢于冒险,并不是鲁莽。

不错,朱鉴昨天晚上的确来找过他,或者更准确的说,在更早之前,太上皇从宣府起行准备回京的时候,朱鉴就在信件当中,跟陈循提过这件事情。

他当然知道,这件事情的背后,隐约有着太上皇的影子。

但是,他还是愿意在朝堂上帮助朱鉴,和之前的所有事情一样,今天的局面,陈循也自然有属于自己的考量。

要知道,正常情况下,东宫出阁备府,是一体的流程,这个流程无论对于朝廷来说,还是对于朝堂来说,都是一件大事。

从朝廷或者社稷的层面上来讲,东宫出阁意味着储本已经安定下来,从政治意义上讲,太子会频繁的出现在朝局当中,即便如今的太子,只是一个三岁的娃娃,也不例外。

而从朝堂的角度来说,太子出阁,意味着清流科道的狂欢。

从龙之功,可遇不可求。

人的认知往往来自于经验,虽然历史上皇位斗争血腥频繁,但是实在的说一句,大明开国至今,还没有出现过更易太子的情况。

所以,哪怕如今天家局面微妙,但是储本稳固,还是如今朝堂上的共识。

何况,当初天子继位,虽然没有明说,但是,其中之一的交换条件,就是百年之后,让皇位重回太上皇一脉。

更不要说,那份真正奠定的东宫牢固地位的手诏,如今还在慈宁宫当中放着,这份手诏,当初陈循可是亲眼见过的。

当然,如果说单纯从私心上来说,任何一个人登上帝位,肯定都想传位自己的子嗣。

但是,一来本身礼法在上,二来如今的东宫身份又和普通的东宫不同,三来……

随着近一年多的磨合,朝堂上的众多大臣,也开始渐渐摸清楚了这位新天子的脉搏。

这位陛下虽然不能说是无暇圣君,但是大德无缺,事事以社稷国家为重。

像是更易东宫这样会动摇社稷之事,若仅出于私心,是断断不会为之的。

当然,也不排除会有意外发生。

说不定天子在其他事情上都能大局为重,偏在这件事情上被私心所困,不顾一切想要易储,但是,那毕竟是小概率事件。

多数朝臣还是倾向于认为,当今天子不会这么做的。

当然,再小的概率,也有可能发生。

但是,这世上之事,哪有不冒风险的?

还是那句话,从龙之功,可遇不可求。

太子一旦长成,便是一帆风顺的康庄大道,君不见当初煊赫一时的三杨,皆是仁宗皇帝潜邸旧臣?

身在仕宦,谁不想像三杨一样,君臣相得,尽揽大权,最后功成身退,还能留下身后美名,这简直是天下读书人能想到的,最完美的一生。

当然,以陈循的身份地位,即便备置东宫属官,也不可能叫他去。

六部七卿,权重事忙,最多担个虚衔。

真正进入东宫的,是大批的年轻官员,翰林清流。

这对于陈循来说,才是最紧要的。

要知道,整个六部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