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5节
一想到了要与五六倍以上,还是骑兵为主的对手野战,他们脑壳就是头疼得厉害。
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,金人这一次如此的疯狂,其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;也与他们这大半年的行动,离不开干系。
又或者换上一个说法,金国现在也挺难的,完全是被逼得孤注一掷。
一方面,他们不对金国称臣,更没有缴纳半毛钱的岁币;反而是在开封城中,疯狂地组建新军、打造兵器的做法。
已经表明了不会善罢甘休,一定会报复回来的。
偏偏短短不过大半年的时间里,开封城中的种种变化,也是通过耿南仲这一个内奸,源源不断地传了回去。
这样以惊人速度不断变强的模样,不让金人心生忌惮才是怪事。
另一方面,锋锐等人在北地,可是没有少折腾金人朝廷了。
当初在金兵伐宋大军返回之后,所谓的燕山神军,并没有选择据城死守。
而是将占据的城池中,一应的钱粮、铁器等战略物资,全部都是运送回了燕山之后,用炸药包和游击战,与金人周旋起来。
虽然大军,被郭药师恢复元气的常胜军,一直都是堵在了山中出不来。
可是私底下,那一个被大宋朝廷认证过后,算是更加有说服性的‘卷帘国师’、‘天象国师’、‘白狐国师’三人。
他们如今的信众数量,却在北地中有着蔓延的架势。
明面上不管金人如何严厉禁止,在一些城中还好一些;在广大的乡野等地,不知道多少村子,已经在私底下默默地集体信奉。
完颜宗望等一众金国开国的高层,哪一个不是目光长远之辈,又如何看不出这是宋人用着这种鬼神手段,是在挖他们的根子。
总之,面对着以上的两大威胁,金国一众高层们定下了一远一近两条策略。
近的策略是,出动一支规模庞大的大军,一举灭掉宋人新朝廷,以免逐渐坐大之后变成心腹祸害。
远的策略则是,等到宋人灭掉之后,用大军和高压手段,一点点地解决掉那什么燕山神军。
不过以上金国的想法,胡彪他们不知道也没关系。
因为当前他们无论如何,终究要和金人毫无花哨地打上一场。
众人匆匆地商议了一番后,胡彪带着众人的决议,还有叫上了必不可少的at,两人一起进宫求见了茂德女皇。
当日君臣三人密议到了半夜,胡彪和at才是出宫。
算是又为着江南地区众多的绯色流言,多了一个更劲爆的素材。
检阅(一)
当胡彪和at两人,从皇宫之中出来的时候,时间已经是到了凌晨的两点出头。
只是到了这么一个时候,两人在互相地对视了一眼后,并没有各回各家,更别说回去之后就洗洗睡了。
开玩笑!这虽然是他们经历第五个系统任务了。
可是这样一个任务的成败,涉及了开封城的百万军民;甚至是整个大宋上亿的人口,(1110年北宋人口就有9400万人)这样的情况依然是第一次。
他们根本都不敢去想,万一任务失败了,后果会如何严重。
因此,熬呗。
在第二阶段任务结束之前,咬着牙继续地熬下去。
带着这样的一个心思,两人各自骑上了自己的一头大青骡子,在新军一个排的警卫员护卫之下,开始返回了枢密院。
到了这么一个关头,面对着金人越来越多的黑手,他们也不敢托大自己一个人就是单独出门。
不长的时间之后,两人就是回到了枢密院中。
到了这里之后,能够看到了这里同样是灯火通明。
除了新军参谋部的大量菜鸟土著参谋们,对着一个崭新的沙盘不断忙碌着之外,其他还有好些网友按照分工,在忙活着不同的事情。
其中巴龙这一个菜鸟,眼见着胡彪回来之后。
立刻就是一溜烟地跑了过来,将手上一份稿子递送过来的同时,嘴上也没有忘记说上了一句:
“老胡,你要的东西我已经写好了,你看看行不?”
信手接过了稿子后,胡彪能够看清楚在上面开头就写着:从即刻起,开封城所有人立刻进入‘战事(时)状态’,具体要求为。
第一,无论新军、禁军等军中所有人将士,即刻起不得离开营中、不得请假,全体整军备战。
朝廷所有工坊的工人,从今天起立刻吃住都在工坊中,无故不得请假和回家。
除正常的上班时间以外,每天加班的时间不能低于一个时辰。
第二,粮食、盐巴、药材、钢铁、酒水、灯油……等,一共六十二物资进入朝廷管制,严禁私人售卖。
城中百姓也无需担心生活问题,朝廷自有安排。
街道办会定期发放足够生活的米面、盐巴、灯油等一应生活物资。
第三,从当天起城中执行宵禁,无朝廷各衙门和开封府颁发的通行令,随意上街者一律按照金人奸细查办。
第四,立刻实行坚壁清野战术……
该说不说!巴龙不愧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,这一份公告写得相当有水平。
胡彪在匆匆看过一遍之后,当即就是在上面龙飞凤舞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,然后嘴里回了一句:
“挺好,让人明天一大早就开始张贴、实施起来吧。”
就这样,当第二天这一份公分贴满了开封城的大街小巷,这一个城市中多灾多难的百姓们,再一次感受着战争的脚步,已经是离着他们越来越近。
甚至在很快之后,就到了他们的眼皮子底下。
越来越多的消息,不断的传到了耳朵中之后。
算是让他们清楚的知道了,为什么那《三国》的小说话本里,当听得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南下时,为何荆州直接投降,江东好些人也是想着要投降。
无他!这一个架势实在太吓人了……
……
时间:十二天之后,也就是茂德元年九月二十一日,下午的未时一刻。
地点:开封城、青衣巷子、侯三家那一个不大的小院子里,一棵有些年头的柳树下。
如今已经被街坊们熟悉,并且是亲切唤作了侯家小娘子的妇人,正在一针一线地缝着一衣物了。
整个过程中,很是有些专心致志的样子。
与这一个小妇人,这大半年间几乎每天情况一样的是。
当前她手上的这样一份活计,依然是街道办发放下来的工作,每缝好了一件之后,街道办会将一份工钱。
又或者是折合成米面、盐巴、肉菜、鸡子等不同的东西。
虽然每一份工钱都是极少,但是靠着积少成多的道理;城中不知道多少的妇人,就是靠着这样一份给新军中缝补的工作,就此在这么一个艰难的年头活了下来。
甚至还养活了家中孩子之余,多少也是存下了一点存粮。
手里有粮、心中不慌,这样的一个观念在了这样的一个民族百姓的认知中,永远是最为在意的一点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,很多妇人基于一份感恩的心理。
就算不用那些街道办的公人们强调,她们在缝补这些衣服的时候,都将针线缝得又紧又密,就是希望这些新军穿的衣袍,到时候能更为结实和保暖一些。
而对比起了其他妇人缝补质量的话,侯家小娘子缝补衣服,更是其